发布时间:
2024-09-01
项目组表示,前期工作以回顾性研究为主◆■,有待后续新冠疫情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完善模型的泛化性。前期研究是以新冠肺炎肺部感染性病变AI辅助的CT征象研究为主,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其他肺部疾病的应用■◆★★,增加模型的适用性。在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上首先要基于前期多中心收集的病因和疾病转归明确的新冠肺炎临床影像大数据库★◆◆◆★★,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和神经网络融合的深度学习模型,今后需要针对临床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肺炎◆★■◆,进行病因学诊断和危险度分级,创建一站式多任务的快速精准分层预警和风险检测模型◆★★★■■,在目前已收集的回顾性多中心数据进行验证;其次,基于新一轮疫情的数据,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该模型的性能并实现转化应用■■★;最后关键的科学问题是要满足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疾病防控这一国家重大需求◆◆★★■★,通过解决不同病原体肺炎AI诊断和分层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肺炎(包括新发肺部感染疾病)快速准确的病因学诊断能力,早期识别肺炎病原体,精准分层高危患者,从而合理优化肺炎患者的临床管理,提升我国肺炎智能诊疗水平。
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常见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并呈逐年高发态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DLBCL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随着精准医学和新型靶向药物时代的来临,传统基于国际预后指数(IPI)或修正IPI建立的模型在评价DLBCL患者预后方面愈发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基于细胞起源分型(COO分型)尚不能反映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往往为临床治疗选择带来疗效的不确定性,故R-CHOP+X方案在基于COO分型中屡屡受挫。近年国际上推出新的■■★■■★“五分法”和“七分法”■◆,推动了DLBCL分子分型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筛选出复发/难治或高危人群,然而仍存在诸多问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创立与推广应用”项目★■,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组表示,目前本项目构建的鼻咽癌大数据平台尚处初期,数据多样性和完整性不足。因肿瘤及个体肿瘤遗传学背景差异,放射敏感性不同,需按个体分子分型制定放疗计划■◆◆,开展分子标志物及组学的临床转化研究。铁死亡是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放疗可诱导,对癌症放疗抵抗有重要作用。未来将研究其与肿瘤放疗抵抗的机制,开展临床试验,依托临床数据,寻求肿瘤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进行精准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020年中国认知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983万◆■,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然而◆★■■,目前针对AD这种破坏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早期预防和干预AD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大公共健康课题■◆◆★◆■。青岛市市立医院谭兰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体系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组表示■◆■◆★■,本项目建立了基于临床因素和分子分型相结合的DLBCL预后模型,并制定了基于患者特有基因突变等特征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不足之处是仍采用全外显子测序进行基因分型,尚未精简成小的基因Panel。
本项目实现了如下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1)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AD预防推荐意见■◆★■■,可延缓或预防40%老年痴呆的发生★★◆★◆。按照此意见来预防■★★■◆★,可延缓或预防40%老年痴呆的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预防是AD源头治疗的理念。(2)率先建立了国内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CABLE数据库◆■★★■■,开展中国AD高危人群筛查。基于此数据库,首次报道了睡眠障碍、轻度抑郁等因素可以通过作用于AD临床前阶段的核心生物学标志物Aβ和tau而影响AD的发生发展,从而在生物学标志物层面确立了AD的危险因素。(3)构建AD早期预测模型,制定了AD防治的可行性方案,构建起从高危人群筛查★★■★、痴呆风险评估到临床前预防的三级防治体系,实现关口前移治未病。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放疗是肿瘤治疗的关键手段之一★◆,然而临床放疗抵抗频发可导致放疗效果差或肿瘤复发。因此★■◆■◆,阐明放疗抵抗的生物学机制,寻找肿瘤精准放疗及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并促进其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是肿瘤放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湖南省肿瘤医院王晖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肿瘤精准放疗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全球重大慢性肝病,与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发密切相关;同时随着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国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肝病病因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不断降低★■★■★,而NAFLD发病率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疾病负担,然而至今尚缺乏NASH的无创诊断指标和有效治疗药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靶向肠道菌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本项目实现了如下5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1)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放疗与铁死亡的相关性◆■■★,为实现靶向干预■■★★◆★、新药研发◆★、进一步提高放疗疗效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2)优化临床分期◆■◆,指导个体化精准放疗★■◆◆。成功建立并验证初治转移性鼻咽癌新分期,优化分期指导下的姑息化疗联合个体化精准放疗可使初治转移性鼻咽癌3年生存率提高至54.5%~72.8%■■★★◆★,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在国内外率先创新和应用多模态生物影像(PET/CT、DW-MRI等)实现放疗生物靶区(BTV)的精准勾画,采用剂量雕刻放疗(DPRT)技术对生物靶区实现精准剂量提升◆■★◆,同时保护周边正常组织◆■■◆,该技术可提高多种癌症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4)率先开展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5)肿瘤精准放疗效果的预测,基因多态性与患者放疗疗效、预后以及毒副反应密切相关。
本项目实现了如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1)研发基于人工智能(AI)的新冠肺炎病灶快速检出和分割新技术,辅助疫情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显著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断准确性,成功获批国内首批肺炎AI产品◆■■。(2)研发了基于AI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期危险度分层新技术,识别高危患者,为危重患者救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研发了基于AI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期预后预测新技术,更精准指导临床诊疗。(4)疫情初期快速响应国家部署并传播中国放射科的感控经验,在全球抗疫中发出了中国放射学的声音。
本项目实现了如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1)通过基因突变谱、基因表达谱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揭示了DLBCL特征■◆,筛选出了预后不良的关键分子;同时分析了患者临床资料,确定了这些分子的临床预后价值■◆。(2)诠释了DLBCL关键基因的分子遗传机制;同时根据基因特征建立了基于分子分型的DLBCL细胞模型,并用于临床前精准分层治疗的方案筛选■■◆◆★。(3)建立了基于临床因素和分子分型相结合的DLBCL预后模型■◆■◆◆■,并制定了基于患者特有基因突变等特征的个体化诊疗策略■★◆◆。(4)根据所建立的DLBCL预后模型进行了个体化诊疗及推广应用。
项目组表示★★■■★,NASH是NAFLD从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关键阶段◆■■★■◆,阻止或缓解NASH对于NAFLD治疗至关重要◆★■■★。然而,至今在美国和欧盟尚无药物获批正式用于治疗NASH★★◆◆◆。虽然项目组通过临床及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了NASH发病的多个新机制,并发现肠菌移植、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移植可以有效治疗实验性NASH,但是尚无针对NASH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因此,项目组今后需要更加重视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开展更多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干预性研究。
新冠肺炎自2019年末暴发以来◆★★★■■,全球确诊病例超6◆■.7亿,死亡人数超687万。由于缺乏快速精准的影像新技术,导致新冠肺炎无法早诊早治成为临床难题,而在疫情严峻的医疗压力下◆★★◆★■,如何在早期筛选海量新冠肺炎患者同时对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判断是实现早诊早治的关键。中国人民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李骁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新冠肺炎智慧CT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临床应用■■”项目◆◆■★。项目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本项目实现了如下5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1)率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非肥胖和体重指数(BMI)及腰围正常成人的NAFLD患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提出瘦人脂肪肝筛查应使用更低的脂肪肝指数阈值,为相关卫生政策和指南制订提供依据。(2)开展脂质组学测定和肠道宏基因组测序,揭示毒性脂质参与NAFLD发病◆◆★■,首次发现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规律,阐明肠道菌群紊乱促进疾病进展的机制,为以肠道菌群作标志物判定疾病谱提供途径★★■■◆■。(3)率先证实脂毒性损伤后的肝细胞通过外泌体中的miR-192-5p介导巨噬细胞活化促NASH进展的新机制★■★★★,提出肝细胞来源的miR-192-5p经外泌体跨细胞转运★■■◆■★,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释放促炎因子,介导高脂饮食小鼠发病。(4)首次全面揭示肠道关键菌及代谢产物是介导“菌群-宿主”对话的关键因子■★◆■,粪便菌群移植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5)首次阐明丁酸钠参与调控肝内外糖脂代谢机制,为研究肠菌代谢产物在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支持★★◆■■★。
项目组表示,该组前期已运用汉族人CABLE生物样本库筛选出AD的风险因素★◆★★,这一临床信息库和生物样本库需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在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未来会考虑跟踪和随访过程,以更全面评估和监测疾病进程。该项目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研究确立了AD的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通过在体动物模型和离体细胞研究,全面评估AD的风险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并探讨AD防治的潜在新靶点。下一步需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搭建外周标志物研究平台,统一外周标志物采集方法和入组标准及中心实验室检查标准,构建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外周标志物诊断体系,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关资讯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